每日报道:如何认识经典,如何成为经典?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很多作品并不能成为经典,而只有一小部分作品能够成为经典,流传下去。那么,应该如何认识经典?

在古代,文学刚刚起步的时候,没有纸笔,人们靠口耳相传来延续文学的命脉。那时候,会唱歌的人只要唱出来,不管是高雅的还是低俗的,都算是经典。有了文字记录以后,就会有专门的文人来搜集民间诗歌,整理之后编订成册。而负责搜集整理的文人自己也技痒难耐,就要模仿民间诗歌写诗,也编订成册,算是一种个人原创吧。后来文人们都开始模仿,也就不到民间采集诗歌了。

一首诗好不好,懂的人说了才算。谁才是懂的人?一般来说,是文人士大夫。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,知道诗歌哪里好,哪里不好。而老百姓一般没文化,甚至根本不识字,哪里会知道诗歌好还是坏?后来,民间的诗歌就再也难以到达庙堂,在庙堂流行的诗歌都是文人士大夫们自己作的,而不是老百姓口耳相传的。时间长了,文人士大夫们把持了文坛,说明哪部作品是经典,哪部作品就成了经典。一些文人士大夫们写诗作词,互相酬唱赠答,其实就是互相吹捧,增加诗歌的知名度。民间的一些文人写诗作词之后,会投递给权贵们,以期获得权贵的青睐,靠权贵的推荐来做官。但是这样的诗歌往往会有拍马屁之嫌,即便写得好,也只是官场入门券,并不一定能够流传。

判定一部作品的好坏需要文人士大夫们评价一下,好的作品得以流传,而坏的作品就没有流传下去的必要了。当然,由于诗歌题材内容有限,很多诗歌都成了雷同的东西,却并不妨碍文人士大夫的评价。于是,只有一部分诗歌流传下去,而那些带有“毛刺”的讽喻诗有很多没有流传下去。当然,每个朝代的评价标准不一样,难免会有“漏网之鱼”,也有审查的文人为了抒发自身的不平之气,故意放过一些“带刺”的作品,让后代人知道当时文学的全貌。那么,要想让作品成为经典,民间的作家就要讨好文人士大夫们,让他们觉得好。而文人士大夫都代表知识精英阶层,已经脱离了民间,讲究文辞字句的锤炼,不会轻易从了流俗。于是,作家要摸清文坛主流的规律,知道什么文体代表文坛主流,应该反映什么样的意识形态,而不能乱写一气。

只是按照当朝的意识形态来写,可能红极一时,但并不能获得后代人的认可。尤其是很多否定前朝的人,就不屑于顾了。民家的文学样式并不非得符合主流意识形态,但也不可太过于庸俗。强调故事性的同时,也会讲究一些词句的锤炼,除了供一些书生阅读,就是供一些说书艺人阅读,受众面广泛之后,就会流传下去,要是历朝历代的人都喜欢,就算是经典了。也就是说,文学经典需要经受当时知识分子的检验,经过老百姓的认可,经过时代的检验。作家写作的时候用功很深,观点独特,故事新奇,就有可能引起轰动效应,不过需要保持独特的风格,而不能轻易从了流俗,

即便文学作品受到了权力的干预,也不会完全改变初衷,而是会用“曲笔”来描述,借助他人的口来说明,借助虚构人物的故事来说明事理,或者只是隐喻性表达,靠读者自己去领悟。如此一来,文学经典就成了隐喻性比较强的作品,什么人看到的是什么话,需要什么就去看什么,却并不一定能看到全貌。

当代作家用功写作,却并不一定能写出文学经典,除了审核太过之外,就是长期处在心理舒适区走不出来,受到资本和权力的影响较大,而不能保持创作的独立性,甚至不能独立思考,也就真的等而下之了。在文学创作方面,并非是当代必然胜过古代,很有可能一代不如一代。

文学创作需要作家独立创作,不受干扰,认真执着,甚至要十年磨一剑,耐得住寂寞,更要耐得住清贫。而事实上,当代作家已经耐不住寂寞,也耐不住清贫,都奔着权和钱去了,也就让作品失掉了经典的质素,不会成为经典了。当然,被权力捧红的所谓经典只能红得了一时,却不能红得了几个时代。被资本捧红的所谓经典也是如此,会被改编成影视剧,会被人们热捧,但那股劲头过去之后,就恢复了平静,甚至没人愿意再次提起。

看看古典小说的《红楼梦》,再看看鲁迅的杂文就知道什么是经典了。虽然作品成为经典的概率非常低,甚至达到万分之一,但只要有人写,就会有经典出现,除非作家都被改变了思想,也就真的不会出现经典了。

责任编辑:

关键词:

上一篇:
下一篇:
热门推荐